将不止大人焦虑到发疯,孩子也得看心理医生。近日,一篇开学仅一个多月儿童精神科就爆满的文章引发热议。求知学习本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为什么当下会变得如此痛苦呢?这是因为我们在校学习的目的从来就不是求知,而是单纯的竞争而已。特色教育体系设计的初衷也根本就不是教育,而是为了完成一轮又一轮的筛选。
应试教育下的考试本质是什么?是因为社会资源不足无法按需分配,所以只能通过考试这种较为公平的方式进行筛选。一场绝大多数人不得不参与的内卷游戏也由此诞生。一位通过港澳考试通道进入武汉大学的学生因为一次心血来潮做了内地的高考试卷,但分数却非常一般。而武汉大学在内地至少需要600分才能够投档,但这位同学最后却顺利毕业了。这说明了什么?只要不是不学习的学渣,高考成绩很一般的学生也可以被高校培养且顺利毕业。600多的投档线只是因为资源不够所导致的内卷而已。
考试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在任何国家里都是存在的,而且是比较成熟有效的。然而在东亚的特色教育体系中,应试就成了一个贬义词。如果我们希望通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5个阶段将一个孩子培养成才,那么我们应该按照5个步骤一步一步地去教育培养孩子。但对于应试教育而言,考生在每一个步骤中如何学习、学了什么其实根本就不重要。标准化的试题只是在不断增加难度的过程中淘汰掉大部分群体。
这就像小说里的阳谷把同行的伙伴当成对手甚至仇敌,在这样的筛选机制下幼小的心灵真的很难不抑郁。况且我们的教育思路并不是按照正常的逻辑和步骤去教育学生,而是绕开了正常的教育环节把人培养成了做题机器。我们还自豪地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学习考试技巧。
纯粹意义上的学习是不带任何功利的目的,单纯就是为了求知。比如我想学习经济学相关的知识,我会阅读相关的书籍从而了解现代经济体系的萌芽和发展路径,在不断学习充盈自己的过程中自然地愉悦身心。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习这件事是不看兴趣、不讲逻辑的,而是想办法通过即便不理解具体知识的情况下也能把题目做对。
所以我们会发现很大一部分所谓的高材生满腹经纶却无法将知识学以致用,看不清事物发展的运行规律。在这个混沌的社会环境里没人会给他们出一张有着标准答案的试卷。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考试的目的甚至都不是筛选只是为了排名将无数人都困在向上攀爬的过程里。
我不想过多地去抨击应试教育因为只有充分的竞争才有阶层流动的机会但作为家长是不是也该考虑考虑性价比呢?20年的岁月铺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能够让其成为行业老鸟赚取到超越普通人的财富但唯独在应试教育的体系里卷学历还真不一定知识还是能改变命运的但是考试已经不再行高考扩招之后含金量就大打折扣了用过去成功的案例去预判未来的方式无异于刻舟求剑作为基瓦主力军的城市中产们还不如把钱省下来做点稳健理财对下一代的人生或许还更有意义。
我是王大庆一个敢说真话的文章博主。
贷款计算器2025最新版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相关服务,阁下应知本站所提供的内容不能做为操作依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