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汽车为何被中国新能源车击败?优势变劣势的宿命

欧洲汽车为何被中国新能源车击败?优势变劣势的宿命

为什么说欧洲汽车被中国击败是早已命中注定的事情?因为事物的发展规律决定了福祸相依,优势也会变成劣势。欧洲汽车的主要强大优势在于发动机。早在1879年,汽车的发明人、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就实验成功了一台发动机。这位汽车老祖宗估计自己也没有想到,他一不小心转动了命运的齿轮,竟然能让子孙后代享福百年。有了先发优势的欧洲汽车慢慢打造出了现在家喻户晓的宝马、奔驰、奥迪等汽车品牌。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发动机这一优势在新能源车时代也成了劣势。新能源车不需要传统发动机,当我国克服重重困难造出新能源车时,欧洲汽车就开始感到压力了。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60.3%,而欧洲仅占22.3%,遥遥领先这位曾经的市场霸主。

更让欧洲汽车担心的是,中国汽车正在猛攻欧洲市场。比如1-8月,名爵MG4在欧洲累计卖出了4.6万台,成为了欧洲紧凑纯电车型的销冠;比亚迪元PLUS在德国7月份时才卖了不到400台,8月就直接暴涨到了近2000台。照这样下去,欧洲汽车的大本营迟早会被我们占领。

那他们难道不知道要转型去做新能源车吗?其实也知道。欧盟给电池制造商提供了15亿欧元的补贴,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也下定决心在未来4年内投资3800亿欧元用于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新工厂的建设及改造。这几乎是把老本都压上了。

但为何还被中国汽车打得节节败退呢?因为欧洲汽车的优势所带来的包袱太大了。“船大难掉头”啊!这就好比一个人守了一辈子的金矿,你让他去吃苦冒风险搞研发,他是不会去的。同样的道理,欧洲抱着140多年的发动机优势就能赚得盆满钵满,要让他们费心搞替代发动机的方法,他们会觉得这是何苦呢?更何况欧洲传统的汽车产业链已经根深蒂固,大量的从业人员都被捆绑在里面,一时间难以转身。重新建立产业链又费时费力费钱,光想想就让人头疼。

而且现在还能大把赚钱,不如安于现状得了。实在闲得没事就搞点小研发——比如把汽车大灯做得更亮、把内饰做得更美——像极了过去地主家的儿子守家业不敢大拆大建只敢缝缝补补。

但话说回来,有几个富二代能比他爹更厉害呢?欧洲汽车就像一个先天神童被当做造钱工具后天没去学习提升而沦落为普通人的故事一样。其实咱们老祖宗早就看明白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你也喜欢深度思考、爱看硬核干货,请点击我左下方的精选进行下载。它的内容更有深度、广告更少。往后我的文章都会在这个官方APP上进行同步更新。

贷款计算器2025最新版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相关服务,阁下应知本站所提供的内容不能做为操作依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展开全部内容

为您推荐